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全国中小学9月统一换教材

    信息发布者:zhm630929
    2017-07-26 19:17:23   转载

    来自教育部最新要求:今年9月起,中小学将统一换教材!

    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,中小学语文教材“一纲多本”的时代将正式终结。从起始年级开始,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。


    “部编版”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。这一版教材以语文学科为例,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、文质兼美、适宜教学,适当兼顾时代性。


    新教材中的语文教材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。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,最多也就一两年。“部编版”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,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、拟定样张、选文、进入具体编写等。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,先后经过14轮评审,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,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。


    统一换新教材,首先受影响的便是学校教学——不仅要面临40%的全新教学内容,教材中更有一项近乎专为教学设定,那便是: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。


    “这是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”,负责编写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解释道。


    应对新教材,学校和教师无需过分担忧,把握好落实以下策略,才是关键。



    这次改革中语文“部编版”教材编写的几个核心点:


    1、重视传统文化


   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,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30%,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,增幅达80%,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。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51.7%,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,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。


    古诗文出处和体裁也更加多样,出处涵盖从《诗经》到清代诗文等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,体裁也非常广,从古风、民歌、律诗、绝句到词曲,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,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、明清小品文,均有收录。


   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。小学选了40篇,初中29篇。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选有《故乡》《阿长与山海经》等9篇。


    2、重视语文素养


    按照“内容主题”组织单元,在内涵上课文彼此关联;同时,将“语文素养”的各种基本“因素”(基本的语文知识、必需的语文能力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,以及写作、口语训练等),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“点”,由浅入深,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。


    3、重视课外阅读


    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,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,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;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;初中则加强了“名著选读”。


    4、重视作文课程


    仅初一两个学期就有一共12次写作课,每个单元1次。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,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。





    名著导读成教材亮点,教师要落实4点

    温儒敏(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的总主编):新编语文力图让“教读”“自读”,加上“课外导读”,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, 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。



    教学中如何落实名著导读?



    1

    这两项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


    一是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。


    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,用心阅读、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,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,发现名著的魅力。

     

    要注意收集与名著有关的研究、赏析资料,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认识和评价。

     

    最好能够用心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,系统整理有关研究资料,建立每一本名著的阅读档案。



    二是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,从时间上保证、落实名著导读。

    每一本名著的教学计划,要做好读书活动的整体规划,兼顾课内和课外。

     

    课内的读书活动:

    一般安排3~5个课时,通过“读前导读课”激发阅读兴趣,指导读书方法,引导学生组成读书小组,选定探究专题,做好读书计划。

     

    课外的读书活动:

    可以根据名著的篇幅和难度,安排在1~2个月完成(也可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堂内阅读名著)。

     

    重在由学生个人按计划专注阅读,运用批注、笔记等形式记录阅读体验、阅读发现,定时和小组成员交流、探讨,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保留读书成果,形成个人读书档案。



    2

    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



    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,在名著导读教学中,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。

     

    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来设计读书活动,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,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。



    案例分析


    比如,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名著导读推荐的是鲁迅的《朝花夕拾》。


    对于小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来说,可以这样来设计:


    活动一

    开卷游戏·跳读。


    通过“抢答”“寻宝”的游戏活动,把鲁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细节出成抢答题,让学生无压力地进入书本,在翻阅、浏览、跳读全书过程中亲近经典,初步体验经典之趣。

     

    活动二

    悬疑解码·选读。


    教师有针对性地为每一篇选文设计一个“悬疑点”,学生自主选择两三篇,为解疑而默读、跳读、批注,寻找“破案”的蛛丝马迹,抓住“牛鼻子”完成单篇阅读。

     

    活动三

    专题探究·研读。


    设计“我与鲁迅比童年”和“摘抄片段,欣赏写法”两个开放性的、低难度的专题,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全书。 

     

    三个小活动,由浅入深,趣味盎然,成功地实现了“消除与经典的隔膜”这一意图。


    对于在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读书习惯的、基础较好的学生,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可以这样设计:



    第一阶段: 自主阅读。 


    一读: 自由通读。学生不带任何任务自由阅读全书。

     

    二读: 提要钩玄。学生给每篇文章写内容综述,并记录疑惑。

     

    三读: 攻坚克难。精选自己觉得最难懂的一篇,想办法读懂,并写出读书笔记。

     

    读书笔记须包含三个内容: 阅读困惑,最终读懂了什么,用了哪些方法。

     

    第二阶段: 交流分享。 


    1. 交流初读印象。

     

    让学生通过回顾阅读过程,展示阅读初感,来创设阅读交流的氛围。

     

    2. 分享攻坚心得。

     

    针对学生认为书中最难读懂的《二十四孝图》《无常》《范爱农》,请同学从初读的困惑、解决的方法、阅读的结论三个方面展示阅读成果,分享读书心得。

     

    3. 提升阅读层次。

     

    在读懂单篇的基础上,引领学生借助“小引”了解创作背景,品读文段把握文体特征,从整体上把握此书的主要内容、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。 

     

    第三阶段:展示成果。 


    1. 举办读书报告会。学生报告自己专题探究的发现。

     

    2.创作、排演话剧。学生结合鲁迅1924—1926年的人生经历创作、排演话剧。 

     

    相比前一个设计,这个设计把起点设定在学生的自主阅读,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,提升读书质量,更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群体发挥特长,展示才华,进一步激发其读书兴趣。




    3

   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


    阅读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,口头报告、小组朗诵、论文宣讲、现场表演、微电影、多媒介演绎等,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意,自由选择。

     

    阅读分享的主体自然应该是学生,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,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:


    一是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,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分享的机会;

     

    二是要能够在分享中发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,引导分享由浅入深,使分享能够渐入佳境;

     

    三是要善于适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,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来带动、激发、提升学生。




    4

    名著导读教学不应“用力过猛”


    为防止名著导读教学中出现“用力过猛”的现象,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名著导读的关键是读,要让学生“连滚带爬”地读书,让学生海量地阅读。

     

   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,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。



    新修订语文教材“换血”近40%,教师备课需费心


    温儒敏,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的总主编

   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,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,新课文占比40%。




    传统文化篇目


   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,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30%,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,增幅达80%。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。

     

   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51.7%,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,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。

     

    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,从《诗经》到清代的诗文,从古风、民歌、律诗、绝句到词曲,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,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、明清小品,均有收录。



    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


    小学选了40篇,初中29篇。鲁迅的作品选有《故乡》《阿长与山海经》等9篇。


    延伸阅读

    部编版教材全解


   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,以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为编写依据,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,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,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积极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加强语言文字运用,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,致力于构建开放的、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,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
    编写依据——

    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(2011年版)》

    重要理念——

    《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》

    ——《小学语文》2016年第9期

    《新教材,新在哪儿》

    ——《人民日报》2016.08.18

    《新版语文教材主治读书少》

    ——《新京报》2016.09.18


    结构体系

    ☺降低难度,平稳过渡。

    ☺树立汉字学习的重要地位。

    “学了拼音,我就可以认更多的字,读更多的书了。”

    编写理念及主要特点

    学段目标与内容——

    学会汉语拼音。能读准声母、韵母、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,正确书写声母、韵母和音节。认识大写字母,熟记《汉语拼音字母表》。”

    1. 加强整合综合发展

    情境图

    ☺有趣的故事情境。

    ☺以相应的事物示音或示形,帮助学生学习字母。

    ☺将拼音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。

    ☺充分利用学生的口语基础,有利于发展语言。

    ☺培养观察能力,增强学习的趣味性。

    ☺复韵母的情境图,以示音为主。

    ☺图画中藏着很多秘密……

    词语

    ☺由学生可以拼读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。

    ☺几个词语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。

    ☺在词语中学习个别汉字,进一步体现拼音学习的价值。

    儿歌

    ☺复现音节,巩固拼音。

    ☺增加趣味性。

    ☺积累语言,培养语感。

    ☺有识字任务。都是可以自行拼读的字。

    ☺只要求认,不要求写。

    ☺整体认读,不分析字形。

    ☺认识的音节越来越多,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,成就感不断增强。

    ☺体现弹性,有所侧重。

    ☺有主有次,有详有略。

    2. 精选音节提高效率

    音节

    ☺强调带调拼读,紧密联系学生的口语实际。

    ☺精选高频常用音节。

    ☺优选呈现方式,注重拼读结果。

    ☺以“穷尽”或“例举”两种方式呈现音节。

    拼音书写

    ☺由书写字母到书写音节。

    ☺精心选择音节。

    ☺只要求抄写,不要求默写。

    3. 联系生活强化运用

    ☺在语境中复习巩固。

    ☺形近字母,放在音节词中辨析。

    ☺在有趣的活动中复习音节。

    ☺复习拼音与认识事物相结合,促进学生思维发展。

    ☺紧密结合学生生活,鼓励学生自主独立。

    ☺复习汉字,感知语音。

    ☺识字与拼音的结合:看拼音写字,看拼音读生字。

    ☺字母表的新功能。

    4.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

    ☺难点之一:

    形近字母的区分。

    ☺难点之二:

    易混字音的分辨(平翘舌音,前后鼻音,鼻音边音……)。


    ☺难点之三:

    特殊的拼音规则。

    ☺难点之四:

    学习内容相对集中。

    汉语拼音部分完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