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杨存山:创作秧歌角剧为乡亲送欢乐

    信息发布者:zhm630929
    2017-06-12 09:28:06   转载

       “好看,好看,演的真不错,反映了咱农村里的真人真事,看后很受教育。”近日,由涿鹿县新峰剧团下乡演出的秧歌角剧《考验》,在涿鹿县保岱镇下洪寺村引起反响。

      在演出前,秧歌角剧《考验》编剧杨存山跑前跑后,一会儿给演员说戏,一会儿布置演出现场,一会儿协调剧务,他是整个演出现场最忙碌的一个人。

      杨存山今年63岁,涿鹿县人,现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,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、市教育学会会员,市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,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、常务理事,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副秘书长、常务理事,涿鹿秧歌角研究会副会长、新峰剧团副团长、剧本创作主任,负责秧歌角剧编创工作。

      杨存山介绍说,秧歌角剧《考验》剧中总共3个人,婆婆、儿子、儿媳。婆婆对在京打工半年未回的儿媳桂兰放心不下,怕她变心在外找大款。于是,让儿子宝善给儿媳妇打电话,谎称自己得了重病,以此考验儿媳是否变心。正巧儿媳桂兰所在公司要进行部门经理候选人培训,接到婆婆病重电话后,桂兰放弃培训良机回家探视婆婆。最终,桂兰所在公司老总看好她孝敬婆婆的美德,答应专门为她补课,有望提拔部门经理,最终一家人皆大欢喜。

        杨存山说,秧歌角又叫“布衫戏”,诞生和兴盛于涿鹿县桑干河流域,从明清时期到上世纪30年代一直处于兴盛期。秧歌角以民间小调和元代北曲为基础,腔调分板式唱腔和民间小调两部分。秧歌角表演时,通常以锣、鼓、擦等为主,配以“胡胡、梆子、板”等乐器,按照曲调敲敲打打,起起落落,演员则按照剧情变化,说说唱唱,尽情表达乡村百姓的思想感情,由于是本土剧种,在民间流传多年,所以百姓特别爱看。

      秧歌角剧素材源于农村百姓的社会生活,包括男女情爱、人物故事等等,语言多用方言土语,情感爱憎分明,极富乡土气息。

      在创作《考验》过程中,杨存山深入街头巷尾、农家院落,体验百姓生活;深入河边绿野、农田劳作,体验劳动的艰辛;深入到打工的群体当中,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,因此把主人公婆婆、儿子、儿媳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    “《考验》一剧,以婆婆考验儿媳、儿媳考验婆婆、公司考验员工‘三个回合’的考验,充分展示了当今社会打工和婚姻家庭维系的矛盾。反映了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出现的新情况,颂扬了新时代女性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,提醒打工妇女外出挣钱,要合理处理好家庭与职业的关系,在情、义、理、利考验面前,交上一份合格答卷。”杨存山说,创作一部接地气、有活力、有生命力的作品,必须贴近生活,贴近实际,贴近百姓,让乡亲们看了以后,能受到教育,这样的作品,乡亲们才能喜欢,才具有正能量。

      “我的文化基础差,底子薄,全靠自学成才,因此创作起来,要比别人付出更多。”杨存山说,他从1977年开始文艺创作,在报刊、杂志以及《中国国际剧本网》发表作品400多篇,获《中国少年文学家》杂志社颁发的“伯乐奖”。

      “创作秧歌角剧成了我退休后生活的一部分,现在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看书,其余的时间用来创作。”2015年,杨存山退休后,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,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文艺创作当中,作品集《曲艺作品选》《无名草》相继出版。他创作的秧歌角剧《考验》,在河北省第十届戏剧节展演,该小戏被省文化厅推荐到文化部,现已列入国家戏曲孵化计划。

      “涿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桑干河养育着两岸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儿女,是一片创作的沃土,我要用手中的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,服务家乡,服务乡亲。”谈起今后的打算来,杨存山满怀信心地说。

    ■入选理由

    近年来,杨存山创作的作品《追夫》,在我市展演,作品《活地图迷路》《啥当紧》《驻村事》《心愿》《考验》《一家人》《背河》《回乡》等在涿鹿县展演。他为涿鹿秧歌角剧种的挖掘、传承、发展、推广,注入了新的活力,做出了应有贡献。


    ■记者感言

    杨存山是一个有追求、有梦想的人。因为怀揣梦想,他靠着自学,从一个业余文艺爱好者成长为涿鹿秧歌角剧的专业创作员,一路走来,实属不易,有艰辛也有收获。杨存山常说,有梦想的人生最精彩。正是靠着这种执著和追求,对涿鹿秧歌角剧充满了热爱,成就了他的一番创作事业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